委员建议:李瑞琨:福州市推进楼宇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
其中,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投资625亿元;光电新增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总投资305亿元。
以爱旭科技2020年创下的最高360亿元的市值计算,这一股比对应市值已超百亿,已创造超过10倍的账面回报。新股东入主后,2020年8月3日,熊猫绿能公告披露,其更名议案获投票通过,公司名称将变更为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投资企业为什么持续看好光伏?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李进认为, 能源领域现在正进行新的革命,这就是碳中和。100亿的丝路新能源基金有三大股东,分别是:熊猫绿能、协同资本和浙银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新资产)。7月21日收盘时,185家光伏个股全线上涨,61家公司下跌,板块平均涨幅为2.41%,创今年7个月以来的新高,打破了5月31日该板块涨幅为2.07%的新纪录。毫无疑问,光伏行业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2021年,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对于新能源板块的认知度和热情仍在持续高涨。
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营。三季度数据显示,高瓴持有蔚来241万股,理想160多万股,小鹏90多万股。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37亿元,同比增长70%,占年度销售总额59.2%,远超光伏玻璃业务营收增速。
公司表示,本合同为销售光伏玻璃的《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协议的签订有利于公司大尺寸、薄片光伏玻璃产品的市场推广,增加光伏玻璃销量,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对当期业绩实际影响的金额以本协议项下具体签订的订单金额为准。作为当之无愧的光伏玻璃龙头企业,早在2010年,公司光伏玻璃全球市占率便超过了20%,2015年港股上市后,其业绩也迎来飞速增长,2015年-2018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9.24亿元、29.68亿元、29.91亿元、30.6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3亿元、6.03亿元、4.27亿元、4.07亿元。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光伏玻璃产能达9200T/D,目前在建产线包括安徽7条1200T/D窑线,浙江2条1200T/D窑线。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福莱特成本优势显著,预计公司相比行业平均水平拥有2元/平方米以上的壁垒利润,其认为在光伏玻璃大幅降价的情况下,当前行业盈利已处于底部区间,而公司仍能获取会计利润,为公司高速扩张计划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然而产品价格的下降并未影响到公司业绩,因为综合来看上半年的光伏玻璃平均价格仍高于2020年同期。天风证券指出,公司大客户隆基股份、晶科能源、东方日升均为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光伏玻璃必须取得技术认证后方可进行销售,认证耗时长、花费高。
此次,便与福莱特签订协议,预估合同总金额约46.18亿元。作为光伏产业元老级企业,晶澳科技成立已有15年,目前已形成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近两年组件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二。也就是说,截至目前,福莱特共签订三份大单,订单额共计252.27亿元。上游公司扩产带动原材料需求碳中和之下,晶澳科技也加入了原材料储备的大军。
记者查阅公共发现,1月21日,福莱特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东方日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方日升及其指定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将向福莱特及其指定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在2021年-2023年采购共计34GW(约2.34亿平方米)组件用光伏压延玻璃,根据彼时光伏玻璃的价格测算,预估合同总金额为89.09亿元。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福莱特先后与东方日升、隆基股份下属13家控股公司签订协议,分别售出34GW(约2.34亿平方米)组件用光伏压延玻璃、46GW光伏组件用光伏玻璃,订单额分别为89.09亿元、117亿元。晶澳科技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超过40GW,硅片和电池环节产能达到组件产能的80%左右。与此同时,近日,福莱特还发 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1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11.6亿元-12.6亿元,同比增加152.17%-173.91%;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1.5亿元-12.5亿元,同比增加155.56%-177.78%。
根据测算,预估合同总金额约46.18亿元人民币(含税),约占福莱特2020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62.6亿元人民币的73.77%。下游市场需求持续上升,福莱特(601865.SH)再签大单。
晶澳科技预计在2021年-2024年三年内向福莱特采购约2.3亿平方米组件用光伏压延玻璃。2006年进军光伏玻璃业务之时,公司日熔量仅为100T/D,2017-2019年,公司在安徽凤阳每年各投产一条1000T/D的窑线,此后又多次进行募资扩张。
因此,一旦光伏玻璃企业成功进入大型光伏组件合格供应商名录,客户黏性极强。在此基础上,晶澳科技开始四处收购原材料客户优势和市场拓展方面,中环股份凭借全面的产品结构优势服务于全球过百家芯片客户,覆盖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韩、欧美等主要半导体生产地区和国家。预计2021年年末实现月产能8英寸70万片,12英寸17万片的既定目标。实现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60.6%。G12产销两旺 中环股份光伏龙头地位更加巩固中环股份作为210大尺寸硅片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也是最早布局进行量产的企业,得益于G12的产销两旺,公司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光伏龙头地位更加巩固。
关于中环股份据公开资料,中环股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的光伏级单晶硅片出货商、全球最大的高效N型光伏级单晶硅片制造商和出货商,同时,中环股份还是全球最大的叠瓦组件生产商。报告期内,MAXEON公司签订了GW级订单,启动实施了飞鹰项目,进入know-how向商业价值更快转移的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中环股份提前了两年进行210光伏硅片的产能布局、工艺优化,可以预见,公司的竞争地位和领先优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撼动和超越。总体来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翻倍增长、净利增速更是大幅超过营收增速、经营性净现金流依然保持强劲,半年报业绩可谓靓丽十足。
中环股份8月6日晚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104.1%。12英寸产品国内客户订单爆增,导致公司产能供不应求,距离客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产品的应用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消费类电子、电网传输、风能发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光伏发电、工业控制等产业。全球芯片产能紧张背景下,国际硅片厂商扩产速度慢于国内,公司迎来更开放的国际客户配合机会,与多家国际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LTA),增强了全球化竞争力。作为太阳能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MAXEON凭借超过35年的行业领先地位和3500万块组件的安装,Maxeon IBC 组件的持久性获得了全球超过60万客户的认可。由于上半年半导体市场持续向好,受到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需求带动,8英寸及以下订单增量超预期。
中环股份海外参股公司MAXEON 是一家拥有IBC 电池-组件、叠瓦组件知识产权和卓越研发能力的公司,该公司上半年推出的新款Maxeon Air无边框组件,搭载高效 Maxeon IBC 电池,可以适配不均匀的屋顶表面,是一款专门针对因为常规组件重量或安装方式而无法施工的屋顶BIPV组件,较传统组件纤薄90%,轻盈50%,发电量多50%。据华西证券7月21日报告称,近期又有爱士惟、禾望电气、TigoEnergy、无锡尚德、协鑫集成、英利能源(中国)、正信光电、中冶赛迪电气等8家光伏企业正式加入600W+开放创新生态联盟,成员已扩充至86家。
产能方面,截止到6月底,中环股份光伏材料年度总产能已提升至70GW,较2020年末提升超55%,产销规模同比提升110%。下半年,内蒙五期项目的G12产能将会持续加速释放(公司在互动易上称所有设备已于二季度末进场完毕),预计2021年底公司将形成85GW硅片总产能,其中G12产能占比约60%。
在晶体制造环节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 2%,提高了硅材料利用率,利用G12差异化产品优势,缓解下游客户成本压力。但同时,靠大硅片、大功率组件来完成体系降本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在硅片制造环节,中环股份利用先进的细线、薄片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协同下游客户进行硅片减薄化应用,同时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G12最新的良品率已达到97%。G12优势明显 中环股份光伏材料龙头地位稳固光伏领域上半年危机并存 中环股份G12硅片进展超预期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光伏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为光伏行业竞争提供新赛道,促进全球光伏产业全面平价上网,提高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竞争力。其中G12产能已达到39GW,占比约56%。
中环股份将继续推动 MAXEON 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拓展电池、组件的制造体系和地面式电站、分布式电站的市场开发业务,快速建立海外产业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系。G12叠瓦3.0组件+MAXEON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加速推进全球化业务在光伏组件方面,中环股份将自有叠瓦技术与G12大硅片平台技术相结合,推出G12叠瓦3.0组件系列。
本报告期内,中环股份光伏+半导体两个业务板块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谓比翼齐飞。单就第二季度来说,营业收入同比增146.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228.2%,说明公司势头强劲,正在加速发展中。
其它封装材料、背板、银浆、边框、IGBT、线缆一切的光伏材料和部件都在提价,使得产业链各环节承压严重,进而影响到终端需求的发展。技术创新+工业4.0 持续降本增效 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6月底,中环股份累计申请G12相关专利400余件,已授权近300件。